中国粗钢产量第五大省——山西,是中国高碳产业转型的缩影。在这里,一场降碳攻坚战正在打响,不仅涉及技术迭代,还关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深刻调整。
“近三年是钢铁行业发展的关键之年。产量管控任务艰巨,钢铁产业碳交易起步,装备升级改造提速,‘内卷式’竞争加剧,是山西钢铁行业转型的主要形势。”在近日举办的资源型地区焕新研讨会上,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谢力分析。
在其看来,山西钢铁供给侧改革成果显著,主流钢铁企业产品布局已基本形成。不过,山西省钢铁行业在国内钢铁大省中超低排放改造公示企业家数排序靠后。按照国家2025年年底80%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收官的要求,山西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任务依然艰巨。
钢铁行业作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山西省第二大碳排放工业行业,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历经十年发展,山西粗钢产量从2015年的3847万吨攀升至2024年的6027.9万吨,增幅达56.7%,稳居全国第五大钢铁生产省份,仅次于河北、江苏、山东和辽宁。
目前,山西钢铁建筑业用材的比例已降至40%左右,与五年前60%以上的比例相比有了明显变化。
“山西主流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产品布局。”谢力表示。
其中,太钢集团形成了以不锈钢、硅钢、高强钢、轮轴钢、镍基合金等品种为主的板、型、线、管、棒和超薄带为特色的产品结构;晋南钢铁形成了以碳素钢中等截面型材为特色的产品结构;晋钢智造、山西建龙形成了以碳素钢宽幅热轧板带、冷轧板带、多种涂镀板带产品为特色的产品结构;新泰钢铁形成了以大截面H型材、冷墩钢等产品为特色的产品结构;中阳钢铁形成了以拔丝钢、矿用钢等为特色的产品结构;吕梁建龙形成了以管坯、齿轮、法兰、轴类等为特色的产品结构;山西通才工贸形成了以管坯、碳素无缝钢管为特色的产品结构;宏达钢铁形成了以薄带铸轧为特色的产品结构,该项目是国内首条采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铸轧超薄带生产线;高义钢铁形成了以碳素钢中宽带热轧板带、冷轧板带、多种涂镀板产品为特色的产品结构。
“山西钢铁行业主流钢铁企业产品布局已基本形成,产品涉及到国内外制造业的诸多领域,是山西钢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成果,为山西钢铁行业钢铁产品防止‘内卷’式竞争,纳入省内、国内统一大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谢力说,“山西钢铁行业结合地方产品特色,形成了四家钢铁产业链链主企业——太钢集团、新泰钢铁、中阳钢铁、山西建龙。”
记者获悉,山西钢铁产业正呈现“一核多极”的集群化布局特征。以太钢集团为核心的太原都市圈,集聚高端不锈钢、特种钢材等研发与生产基地;吕梁、临汾等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优特钢与短流程炼钢项目。此外,晋陕蒙能源基地的协同发展,也大大推动了钢铁产业与煤炭、焦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目前山西省钢铁企业围绕节能降耗、减少碳排放做了大量优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改变钢铁生产工艺链本身降碳案例较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氢冶金、短流程炼钢、铸轧降碳工艺还未全面推广。”谢力指出。
据了解,晋南钢铁通过钢-焦-化-氢+绿电,宏达钢铁通过薄带铸轧,通才工贸、首钢长钢、高义钢铁、宏达钢铁等企业通过方坯铸轧,在工艺链固碳、降碳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通过钢铁生产工艺链变革,山西钢铁行业在固碳、降碳方面实现了一定提升。
“山西省钢铁企业目前存在着较大量的限制类装备存量。按高炉、转炉的座数计算,均为50%左右,按产能计算,均为43%左右,好于全国50%的水平。已经办理完置换手续尚未建成投产的高炉5座;已经办理完置换手续尚未建成投产转炉5座。相关企业应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的窗口期,尽快完成项目建设和相关产能退出,享受到产业政策的红利,使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减少山西省钢铁限制类装备的存量。”谢力建议。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未办理产能置换手续的装备和企业,由于新的置换办法的出台已不具备简单置换的条件,按目前产业政策的要求,将来可通过实质性兼并重组(置换比1.25:1)、短流程改造(置换比1:1)、氢冶金(一事一议)等方式进行置换改造。
“企业兼并重组旨在优化产业布局和组织结构,提升行业集中度,是大势所趋。山西省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进行过很多尝试,有成功的案例,但数量少,今后还需结合山西省钢铁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如山西晋钢控股集团公司近两年做了很多兼并重组的尝试和研究工作,希望近期能够取得成功。”谢力表示。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是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对直接降低大气排放污染物控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影响到钢铁企业产量分配、规范经营准入、差别化资源分配等,是今后钢铁企业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和环保绩效的重要体现。
截止2025年7月,山西省共有6家企业获得得了生态环境部、中钢协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公示,占山西省钢铁企业总数27.3%,占产能48%。另外,还有2家企业获得单项公示。
其中,全流程公示的企业6家,即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晋钢智造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山西通才工贸有限公司;部分公示的企业2家,即山西宏达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有组织排放)、山西新泰钢铁有限公司(清洁运输)。
记者获悉,山西钢铁企业正在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公示工作,高义钢铁、宏达钢铁、中阳钢铁、华茂钢铁、吕梁建龙、铭福钢铁、华鑫源等企业,有望年内完成公示。
谢力提醒,山西省钢铁行业在国内钢铁大省中超低排放改造公示企业家数排序靠后。河北、江苏接近100%,山东超过70%,完成比例均高于山西。来自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山西省钢铁行业经全流程公示的企业共有6家,其产能合计3397万吨,占山西省钢铁粗钢产能7060.3万吨的48%,与国家收官的目标相差较大。
谢力预测,按目前改造和评估的进度,可以达到国家生态环境部在2025年12月31日前将评估检测报告报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收官要求的企业产能合计1698万吨。届时,山西省钢铁超低排放达到收官要求的粗钢产能为5095万吨,占全省钢铁粗钢产能的72%(总产能7060.3万吨),达到“全国平均水平80%”的目标要求,还差560万吨左右。
记者获悉,山西省目前正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检测的单位还有4家企业,合计粗钢产能705万吨。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达到2025年年底前完成改造并将评估检测报告报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难度很大。山西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公示工作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仍有不少困难。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认为,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以及谋划“十五五”的关键时期,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制度转变的背景下,山西省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任重道远,亟需加强政策引导和目标规划,利用本省的煤层气资源和风电光伏资源,重点谋划一批“绿氢+氢冶金”“绿电+电炉钢”项目,加快推广引用近零碳冶炼模式,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山西钢铁产业将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演进。企业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优化与质量追溯。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山西钢铁产业也将加快绿色化转型。未来,随着氢基竖炉、电炉短流程等技术的成熟,山西钢铁产业有望在2025年前形成低碳化生产体系。此外,山西钢铁产业的功能化与复合化趋势也将日益明显。钢材与陶瓷、纤维等材料的复合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其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新闻热线电话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广告招商电话 行政热线